【编者按】
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”千年之前,韩愈道出了教师的精髓。穿越时空,在今天的智能科技学院,陈昌平、范佳伟、谢欣岑三位教师正以新时代的实践,为这九个字写下鲜活的注脚。他们不仅是讲台上的授业者,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“赋能师”,用生命影响生命,用智慧点燃智慧。
【人物简介】
陈昌平,计算机工程系教师,主要从事数据管理与分析、企业信息化建设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方面的研究。坚持教书育人,积极探索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,荣获校“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奖”“教学方案设计大赛二等奖”。先后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、专业评估、学位复审、省级特色专业申报、省级应用型专业申报及建设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各项专业评建工作,贡献突出。近年来,她主持和主研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项,其中国家级1项,省属3项,院级2项;参与撰写教材3部,发表各级期刊论文5篇;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类比赛以及各类校级比赛,其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。2015年和2018年获校“优秀教师”称号。

陈昌平
范佳伟,智能应用系主任,主要从事软件架构方面的研究,担任计算机类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。近年来参加完成各级科研项目6项,主持2019年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,参与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践》建设;发表各级期刊论文6篇,副主编出版教材1部;2019年获得校级“教学新星”称号,荣获多项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;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,获包括国家级、省级、校级奖项三十余项。现主要讲授《数据结构与算法》、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践》等课程。

范佳伟
谢欣岑,信息媒体系教师,主要从事数据库管理、数据分析、大数据、Web前端等方面的研究。有着丰富的数据库管理和大数据相关的工作经历。

谢欣岑
【具象分层、高效吸收】
针对抽象概念“听不懂”、学生基础 “差得远”的难题,三位教师通过“具象化转化”拆解知识、分层适配、兼顾差异,助力不同基础的学生高效吸收知识。
讲解《面向对象编程》时,范佳伟以“学生管理系统”为切入点,引导学生将现实中“学生”的姓名、年龄对应代码里的成员变量,选课、考试对应“成员方法”,再通过“类定义→对象创建→方法调用”三步实操,让初学者45分钟内吃透核心逻辑。陈昌平则将操作系统比作管理软硬件资源的管家,把算法流程类比日常解决问题的步骤,还将复杂概念拆成小模块,有效降低理解门槛。谢欣岑在数字媒体教学中,先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同步夯实技术与艺术基础,到了高年级再通过项目制课程,让学生在完成完整作品的过程中,理解“技术是创意骨骼,创意是技术灵魂”的深层关联。
面对学生基础差异,范佳伟在Java课程中推行“基础+拓展”双轨教学,他用“代码演示+即时调试”确保全员掌握基础内容,再以“任务卡+1对2导师制”,助力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探究。陈昌平为算法、操作系统等难课设计“阶梯式路径”,基础薄弱的学生从“模块拆解+代码实践” 起步,优秀学生可参与讨论、阅读文献,还能借助AI工具辅助学习。谢欣岑则在数字媒体项目中设置“基础+进阶”任务,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身能力边缘稳步提升。
【实践重构、衔接理用】
为破解学生“纸上谈兵”、难应实际问题的困境,三位教师以实践导向重构教学环节,推动理论与应用深度衔接。
范佳伟在Java课堂上,不局限于教材知识点,而是将代码调试、快捷键使用等实用内容融入教学,每周根据班级学习情况动态调整课程。他还专门设置5分钟变形挑战,比如将学生类属性从 String改为自定义类型,倒逼学生跳出抄代码的惯性,主动思考实际应用逻辑。陈昌平以“项目驱动”为核心,通过“案例导入——方案设计——动手验证”的完整流程,让学生在解决智能体测系统数据管理等真实问题中提升能力,同时,她将自身参与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实践项目,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真实需求。谢欣岑则用“完整作品创作”替代“碎片化Demo练习”,要求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完成涵盖构思、实现、复盘的动画、交互设计等作品,并引导他们关注用户体验与传播价值,助力学生真切体会“Demo与实际产品的本质差异”。

老师们的课堂风采
【赋能定向、对接行业】
面对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环境,三位教师从能力培养、作品准备、方向选择三方面精准发力,助力学生找准职业定位、对接行业需求。
范佳伟强调,Java学习的核心是培养“问题——抽象——设计——验证”的工程思维,他提醒学生遇到瓶颈时可回归基础,同时鼓励大家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与热爱,直言今天掌握的知识点,就是未来解决问题的“武器”。陈昌平建议计算机专业学生,先筑牢数据结构、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核心基础,再通过技术社区、行业讲座跟踪 AI、后端开发等新技术动态,还可参与学科竞赛、实践项目,进一步提升跨学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。谢欣岑为数字媒体学生明确“能力+作品”双核心要求。技术上需精通行业常用工具,同时具备审美素养与沟通能力,作品集要“精准聚焦”,2-3个完整项目的价值远胜10个半成品,且需与目标岗位高度匹配。此外,她还帮助学生判断职业方向,例如,享受解决Bug的学生更适合技术岗;在意“体验与视觉”、热爱设计创作的学生更适合设计岗等,并鼓励大家通过实践探索方向,无需急于做出终身决定。
【青年寄语】
青年们,计算机与数字媒体的世界里,基础是根、创新是枝、实践是叶。希望大家扎根核心知识,勇探前沿趋势,用思考赋予代码力量,用创意点亮技术光芒,成长之路终会繁花满径!
智能科技学院绵阳校区第一学生社区:陈泓宇、吴文思
智能科技学院新闻宣传中心:吴文思、陈泓宇、唐学琦
初审:唐学琦
复审:李禹锌
终审:常荣
2025年10月19日